生活中,由于上了年纪的人记忆力减退、患病等各种原因,时常发生老人走失事件,让人无比担心。通常,发生此类事件时,老人已经失去主动回家的能力,因此,老人走失后最紧迫的事情,就是怎样尽快找到老人。同时,如何更有效地预防老人走失事件的发生,成为更多老人家属以及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92岁老人走失30小时引全城关注
上个周末,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——92岁老人失联2日,急急急!
记者了解到,该条朋友圈信息出自这位老人的家属,因老人失联时间较长,心中焦急,求助于全市各大媒体。
据了解,12月21日上午10点40分左右,这位老人独自离家,乘坐21路公交车前往桃溪寺方向。家属在公交公司查看监控视频了解到,当天中午11点23分左右,老人在21路公交车终点站桃溪河畔站下车。
随后,通过公安机关和附近农家小院的监控发现,老人于当天12点左右最后出现在监控当中。老人的家属随后展开搜索,虽昼夜不分地寻找,但仍未觅到老人踪影。一直到22日下午,终于将老人找到。此时,距离老人失联已经过去32个小时。
家属赶紧将老人送到了最近的医院救治,幸运的是,经检查后确认无碍。
采取针对性措施快速找到老人
虽然老人已找到,但对于家属和更多有老人的家庭来说,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,尤为重要。
通过此次事件,老人的家属总结经验表示,今后一定会给老人佩戴一个定位手表,或者佩戴个手环,将写有家庭住址、电话号码等联系信息的手环戴在老人手上,老人走失后,亲属就能向警方提供这一信息,使人们找到老人后,通过手环上的信息能快速联系家人。
同时,他们建议,家中老人如果出现记忆力衰退,爱乱跑的情况,应尽快请一个全职保姆在家陪伴。此外子女更应在平时多陪伴老人,了解他们最新的思想动向,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,使老人走失后能够快速被找到。
预防老人走失,显然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“家务事”,也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社会问题。除了家庭尽责,还需政府、社会和民间力量协同给力,共同努力,给予走失老人多重守护。比如,政府主导打造全国统一的寻人网络平台,整合救助站、警务等资源,在全国救助站建立警务点,建立110和救助站的信息互通机制,向社会详细公布各城市救助站的具体位置,便于人们及时提供老人走失信息,提高救助成效。还如,社会公益力量可以联合医院、社区,举办“防老人走失”公益活动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作为一个市民,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孤独、无助地行走,请上前询问,伸出援手。你的举手之劳,很可能让一个走失老人安全回家。
记忆力下降要重视
记者了解到,此次老人走失事件,同老人近年来出现的记忆力衰退,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同样有关。遵医附院痴呆门诊负责人蔡攀表示,目前绝大部分患者以65岁以上老年人居多。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类,一个是认知功能的治疗,另一个是精神症状的治疗。
蔡攀介绍,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,自身记忆力的下降,往往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,大多以为是年老带来的正常现象。其实,记忆力减退,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。一般来说,由于人脑功能衰弱,老年健忘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,但这类健忘对做过的事情遗忘是部分性的,虽然有记忆力下降,经提醒仍能回忆起来,且对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关系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及判断能力未减退,日常生活能力也能自理;而病理性的记忆力减退,则会导致定向力、计算力、理解力、言语能力、执行能力等下降,且后期病情会不断加重,情绪及性格也会发生变化,有的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,不主动与人交流,甚至还会出现猜忌与妄想。
需要提醒的是,一旦发生以上这些情况,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,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。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而言,早检查、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。
家人的陪伴是“良药”
对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,早检查、早治疗至关重要。蔡攀说,其实在门诊中,很多老人来检查时就已经是中度老年痴呆了。阿尔兹海默病起病隐匿,初期很难发现,因此,老人到了60岁以后,就需要家人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,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。
那么,如何判断老人可能患有阿尔兹海默病呢?对此,蔡攀告诉记者:“一旦家中老人,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在短时间内较其他同龄人,出现明显的记忆力下降,并伴随社交功能的衰退,就要考虑患病的可能性,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疗。”
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患者,家人耐心的交流、陪伴亦是药物治疗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。“除了吃药外,平常家人可以多陪伴、鼓励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四处走走看看,这样可以延缓老人的发病态势。”蔡攀说。
此外,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由于病情导致认知功能异常,照顾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十分困难,同时照顾者得不到患者的情感回应和支持,内心往往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。面临这种长时间的压力,家属们也要学会调节。
照顾者要加强对该疾病的了解,包括对阿尔兹海默病症状的认识及护理技能的培养,及时正确处理该病引起的行为异常问题,减少无助感;照顾者不能被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情绪影响。要时刻提醒自己,患者的情绪改变是一种疾病,并不是针对照顾者,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;保持自己的社交圈子,学会释放压力。在出现频繁乏力、缺乏生活动力、感到无助等情况时,要及时向他人求助或请求采取针对性调整治疗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