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 一位91岁的老人在家人陪同下,来到桥东区花园街街道怡安街社区,一进大门,老人就亲切地喊着:“小任,小任在吗? ”
怡安街社区党委书记任建锐边应答边快步走到老人面前:“张奶奶,您来了,快进屋。 ”
抓着任建锐的手, 老人让陪同的外甥张福禄将一面绣有“服务热情实实在在,家的感觉为民排忧” 的锦旗递上, 不住地说着:“感谢有你们这样的好干部, 感谢你们帮我找到了亲人。 ”
老人名叫张志华,今年91岁,离开张家口到天津生活已有50年,不久前,老人在孩子陪同下回到故乡, 想寻找惦念多年却失去了联系的外甥、外甥女。
张志华老人(左二)在儿子的陪同下,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外甥女。
“这些年我的梦想就是能回来找到我的家,看看我的家,我的孩子们,我们这个大家庭,好多人吶! ”老人说,起初时,与亲人虽然不能见面, 但还能通过固定电话联系,但随着城市发展,天津和张家口都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,固定电话也被淘汰,大家断了联系。随着年龄增长,老人回故乡寻找亲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。这次,在儿子陪伴下,她终于回到了家乡。
一到张家口, 老人就迫不及待依记忆来到北站附近, 遇到一个年纪稍大的路人就上前询问:“您是此地人吗?”得到肯定的答复,她觉得特别亲切,赶忙再问可知道长安街、怡安街,可认识张福禄。
一次次希望、失望,看着与记忆中完全不一样的街道, 老人强烈的渴盼中又有着难以言说的失落:“听着说不知道、不知道,心就凉了……”
后来一位路人告诉老人, 长安街没有了,可以去怡安街社区问问,或许能找到。
一路问人,老人和儿子终于找到社区。
“老人来时是上午9点左右,因为月初要为居民办理低保手续, 社区里人多、正忙。 ”社区人员告诉记者,老人当时只说亲人叫“张福林”“张福禄”,但名字具体是哪几个字却不知道。
仅有的一个拆迁地址、 两个只知道发音的名字, 要找人无疑大海捞针。 在外多年,老人乡音已改,这仅有的线索或许也与实际出入颇大。
任建锐一边和老人聊天以得到更多线索,一边从户籍底册寻找。他在电脑上一页页查看, 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歪着身子目不转睛盯着,一幢楼,一处院,全社区15幢楼1327户全部找完都没有,哪怕发音相近的都没有。
“麻烦您,再找找,再找找……”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哽咽,不断重复着“张福林”“张福禄”。
“这么大岁数, 这么远回来, 如果找不到,老人该多伤心。 ”任建锐继续安抚老人,与老人聊往事,得知老人小时候常常到怡安街的戏园里听戏,不少人的名字她还记得。
社区正好有个京剧团,团长老杨70多岁,或许认识老人记着得这些人,这些人可能就认识要找的人。 任建锐立即给老杨打电话,电话中老杨说当年他家不住这一带,对这里住户接触不多, 但同一京剧团的邰燕住附近,可以问问。
再联系邰燕, 邰燕一听情况马上赶到社区,与老人聊了半个多小时,老人离开张家口前记得的那些人和事儿, 许多邰燕也都知道,可就是没听说过老人的两位亲人。
看着老人眼中浓浓的失望, 任建锐的心也揪着:“只能找派出所了, 这是最后一点希望。 ”
经过查找,全市与“张福林”“张福禄”同音的有上百人, 上百人中按户籍所在地查寻,符合条件的有十多人,年龄缩小到60岁左右,有三四人,但依旧无法确定谁才是要找的。 任建锐问老人可知道外甥或外甥女爱人的名字,老人只记得外甥女婿叫“小严”。 继续查找,只有一人配偶名字最后一个字是“彦”,但却没有这对夫妻的联系方式。 最后,终于辗转找到电话,一提到从天津来的亲人,对方激动地连答带问:“对,对,有,有……我姨! ”“她自己来的吗? ”“她身体怎么样? ”“我们马上到……”
十几分钟后, 张福林赶到社区,一直坐在轮椅上的91岁老人一下子站起来,紧紧抱住自己的外甥女……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